目前世界上有8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经过我国主要有3条路线,一个是西太平洋,主要是从阿拉斯加等到西太平洋群岛,经过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第二条路线是东亚澳洲的迁徙路线,主要是从西伯利亚经过新西兰,经过我国中部省份。第三条路线是中亚、印度的迁徙路线,主要是从中亚各国到印度半岛北部,实际是从南亚、中亚各国到印度半岛北部,经过西藏,翻越喜马拉雅山,经过青藏高原等西部地区。
禽流感的流行过程是禽流感病毒在禽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即禽流感病毒从感染的家禽体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再侵入易感禽群,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禽流感流行过程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禽群,统称禽流感流行过程三环节。假如缺乏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可能发生,也就不可能引起禽流感在禽群中的传播和流行。但这一过程的形成并非一个单纯生物学现象,它始终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一过程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和性质。
■ 一、传染源
禽流感的传染源指禽流感病毒的携带者,如候鸟、野鸟、水禽、家禽、特禽等禽类,体内有禽流感病毒的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禽类。包括被禽流感感染而发病的候鸟、野鸟、水禽、家禽、特禽等禽类和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飞鸟、水禽、家禽、特禽等禽类。
1.禽流感的发病禽类是传染源
发病的麻雀、天鹅、野鸭等候鸟或野鸟,发病的鸭、鹅、鸡等,发病的鸽子、山鸡、鹌鹑、鹧鸪等特种经济禽类等。这些禽类,由于感染禽流感病毒而发病,体内具有充足的禽流感病毒,飞到哪里病毒污染哪里,病禽运到活禽市场则污染活禽市场,病禽运到屠宰场则禽流感病毒污染到屠宰场。
2. 禽流感病毒携带者是传染源
禽流感病毒携带者主要指对禽流感病毒具有一定的耐受力或者不能导致表现出代谢紊乱甚至死亡等一系列病理表现的禽类,如候鸟、野鸟、水禽、哺乳动物等。这些动物由于禽流感病毒的侵入,但无任何病理表现,病毒并没有死亡而持续在体内存在。因此,这类传染源最为危险,常常被忽视。
■ 二、传播途径
禽流感的传播途径是指禽流感病毒从传染源排出后,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也就是禽流感病毒从传染源经过外界环境而达到另一个易感禽群,需借助于外界环境中一定的媒介,如空气、饮水、人员、用具、车辆等以及病禽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禽类的排泄物(粪便、精液、种蛋)、分泌物(鼻液、飞沫)等。这些参与传播禽流感的媒介物称为传播因素或传播媒介。传播途径即为传播因素的组合。一种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数种途径传播。
1.空气传播
禽流感的空气传播主要有三种形式: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尘埃传播。
(1)飞沫传播:指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借传染源呼气、咳嗽、打喷嚏等经口、鼻咽部喷出体外而传播。大的飞沫迅速落在地面,较小的飞沫在空气中悬浮,但停留时间短,传播范围仅限于周围距离较近的密切接触易感禽群,如同一养禽场的同一栋舍或不同栋舍间的传播。
(2)飞沫核传播:由传染源排出的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悬浮在空气中,由于蒸发失去水分,剩下蛋白质外壳的微小颗粒,内含病原体,称为飞沫核。这种飞沫核可以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甚至更长,漂浮距离也较远。吸入带有禽流感病毒的飞沫核引起感染,称为飞沫核传播。这种形式多见于不同养禽场间的传播。
(3)尘埃传播: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或较大的飞沫落在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由于人们的活动,使尘埃重新悬浮于空气中,被易感禽群吸入而造成传播,如同一养禽场的同一栋舍内的传播。
2.饮水传播
由于禽流感发病禽只或感染禽通过饮水时,污染饮水器具,引起其他共用禽只发病或感染的传播。
3.饲料传播
由于禽流感发病或感染的家禽,在采食饲料时,通过喙或是嗉囊内容物流出,污染饲料而引起其他家禽发病或感染的传播。
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野鸟或其他动物,飞入养禽场的料库或料塔等处,通过粪便或分泌物而污染饲料,引起家禽发病或感染的传播。
4.用具传播
由于禽流感发病的家禽,分泌物或排泄物中的病毒污染蛋托(箱)、扫帚、工作服、帽、鞋等用具用品,之后间接导致其他家禽感染或发病的传播。
■ 三、易感禽群
1.家禽
家禽主要是鸡、鸭、鹅等,尤其是鸡最敏感,极易感染而发病,并常出现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而鸭、鹅多维隐性感染。旱禽与水禽同场混养可造成交叉感染,病毒很容易在大规模饲养的鸡群或鸭群中传播。野鸟与养殖水禽可通过使用共同水体传播。
近年来,由于我国禽流感防控政策的影响,禽流感病毒已经成为养鸡场常在的病原,更为突出的是禽流感疫苗的大范围地在蛋鸡场、种鸡场、肉鸡场等免疫接种,导致免疫禽群感染禽流感之后,出现非典型化的趋势。
鸭、鹅的感染多是由于与其他野生水禽共用水源,或由于管理粗放,受到其他候鸟、野鸟等影响,而引起禽流感病毒的感染。近年来,也发现有个别鸭、鹅感染禽流感病毒而发病的报道。
2.特禽
特禽主要指通过人工养殖的鸽、雉鸡、火鸡、鹌鹑、鹧鸪、鸵鸟等特种经济禽类,其中火鸡最敏感。这些禽类多是由于通过空气、饲料等媒介而传播,或是这些禽类与鸡、鸭、鹅等禽类同场混养而造成交叉感染。
3.野鸟
野鸟如麻雀、野鸭、孔雀、乌鸦等野生鸟类,这些野生鸟类多是禽流感病毒的天然携带者,是禽流感病毒的天然扩散器。因此,对禽流感的流行具有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野生鸟类主要通过水源而造成野鸟间的交叉感染,或者野鸟进入养禽场而造成家禽与野鸟共用水源、食源或是通过粪便等进行传播。
因此,对于养禽场而言,应采用“三无”(即无食源、无水源、无栖息地)和“三防”(即防鸟网、防鸟罩、防鸟粪)措施,让各种野鸟对养殖场失去兴趣,使我们的养鸡场成为各种野鸟的禁区,从而降低或杜绝由野鸟而造成养禽场的禽流感感染与发病。